近年来,学校高效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集中科研优势资源和力量,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培植孵化科研成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全校科研工作者,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制
2018年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实体科研机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山东财经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山东财经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并对科研奖励办法、学术期刊分类目录和科研成果及量化管理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2020年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和完善了《山东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版)《山东财经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2021版)》。2022年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转化领导小组,还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领导干部学术活动审查备案管理办法》。
二、全过程精准施策,确保立项创佳绩
学校通过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周密部署,优化方案,与教学科研单位协同联动、精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论证质量提升活动;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扎实做好形式审查工作,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全过程精准施策为确保立项创出佳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量稳步提高,立项层次不断提升,立项项目学科分布逐年拓宽,形成以经管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8项。其中,2018年22项,2019年和2020年各23项,2021年26项,2022年28项,2023年26项。自2021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和青年项目立项排名稳步提升至省属高校前三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五六名,全国立项单位第五十多名。2023年“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要素市场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国拨经费达1520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层次项目的获批标志着我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持续提升,有组织的科研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度我校《全球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再测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首次成功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原则上每两年评选一次。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共入选65项成果,作为省内两个入选成果之一,标志着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科研经费增长迅速。2018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33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732万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费599.7万元。
三、优化科研环境,促进高层次科研成果产出
2018年以来,我校教师共发表41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SSCI收录1159篇,被CSSCI收录1299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14篇。具体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在《经济研究》发表6篇,在《管理世界》发表7篇。
学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4项,其中,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连创新高,获奖总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经济学、管理学成果一等奖数量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在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中,谢申祥教授的论文《开放经济体系中劳动者的工资议价能力》获得特等奖并一等奖,徐超教授的论文《地方财政压力与政府支出效率——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分析》、彭红枫教授的论文《短期资本流动的多重动机和冲击: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马恩涛教授的著作《我国银行业政府或有债务研究》、王馨教授和王营教授的论文《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及苏昕教授的研究报告《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 筑牢“齐鲁粮仓 ”坚实根基》等5项成果获得一等奖。
学科领军人才科研成果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彭红枫荣获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同年获得这一奖项的全国仅有10人。綦好东荣获山东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脱颖而出,李娜荣获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青年奖、徐鹏等4人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刘海明荣获第五届“洪银兴经济学奖(青年)”,每届全国仅评选出10项优秀成果。
四、精准定位,构建立体式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体系
2018年以来,我校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3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这也是我校目前层级最高的科研机构;2022年学校申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基地”“对外开放与自贸区建设研究基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基地”成功入选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入选数量在全省所有单位中位居第三。此外,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入选我省首批15家重点新型智库;省科技厅批准的“山东省社会治理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利用计算科学技术模拟智能决策,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支撑;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智能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瞄准制约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大数据智能技术与决策中的“卡脖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应用基础研究,落实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
五、拓宽智库渠道,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学校聚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绿色低碳,搭建高端智库平台,共建中央部委智库1个、省级智库平台6个,打造服务山东决策咨询的“财大品牌”。学校科研人员依托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瞄准国家急需和突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资政研究报告,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采纳77件,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4项,国务院采纳2项,中宣部采纳3项,教育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其他政府部门采纳30余项。其中,《关于推进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建议》等2份报告被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文件给予充分采纳;《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病例与中国入境隔离政策的国际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等3份报告被中宣部采用;《****省份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二季度经济运行走势研判及对策建议》被中央领导批示,并被教育部采用;《中国能否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和安全岛》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采纳,并报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参考;《科技创新企业金融化风险》等3份报告被中央网信办互联网舆情中心采纳;《构建地方主体税种新格局的政策建议》被教育部采纳,并在《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刊发。
学校有4人次获得山东省政府首届决策咨询奖,居全省高校首位。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对外开放等方面成绩突出。山东省外办、山东省教育厅分别在我校设立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常设机构,承办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相关会议10余场。与沿黄省(区)开展各种战略合作。
学校成立乡村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我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书;成立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
积极参与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学校每年承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咨询项目100余项,年均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620万元。
六、三位学者入选榜单,凸显财大学术影响力
我校3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其中,洪俊杰教授自2017年以来连续7年入选应用经济学科;刘培德教授自2014年连续10年入选管理学科;王舒鸿教授连续2年管理学科入选。“高被引学者”是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山东财经大学围绕全面建成新时代高水平财经特色名校的目标,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优化学科布局,不断推进科学研究提质进位,扩大学科优势领域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本次3名学者入选高被引榜单,突显了经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将对我校高质量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做好对外交流合作,举办多场高端学术会议
2018年以来,学校积极做好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秉承积极走出去,主动请进来的方式,在多方面、多领域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举办了2018年金融数学与金融数据处理国际研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高层论坛暨第七届(2018)中国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洪堡论坛-齐鲁论坛、“2019跨国视角下的金融问题”国际研讨会、2019大数据与智慧决策国际会议、2020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RCEP与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国际会议、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国际会议、“一带一路”建设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泰山学术论坛系列: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零碳金融与高质量发展、财税体制与高质量发展、随机优化与金融统计等专题、“智媒时代·数字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净零碳未来”会议(2023)、“黄河流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改革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论坛60余场次。
学校还邀请了一批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和企业家来校作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2018年来共举办学术报告600余场。学校代表团也应邀出席和参加了多场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术论坛,并作主题报告。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夯实了我校开放做科研的发展道路,起到了提高学校声誉和科研水平的双重效果。